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量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1月金融数据有力佐证经济“开门红”

2025年02月17日12:11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蒋元锐】2025年1月金融数据出炉。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5.1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7.06万亿元。此外,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7%。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月金融统计数据,为新年经济开局注入强劲动力。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量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彰显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反映市场信心回暖与资金需求旺盛。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预示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以及投资扩张意愿的增强。
 
  企业投资扩产意愿增强
  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43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9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3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6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5149亿元。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13万亿元,在显著增长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都为全年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可视为经济‘开门红’的有力佐证。”朱克力分析,一方面,随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投资扩产意愿增强,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上升。另一方面,消费市场逐步复苏,尤其是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领域回暖,也促进居民部门信贷需求增长。此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1月份人民币贷款强劲增长。
  去年底,货币政策转向,为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朱克力认为,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注重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支持领域上,应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这些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加
  数据显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继续保持较快水平,从结构看,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从1月份数据看,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迅猛,不仅是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直观体现,也反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信号。普惠小微贷款的快速增长,表明金融资源正更多地向小微企业倾斜,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朱克力认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大幅增加,则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持,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加精准有效,既满足了不同行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市场信心回暖
  央行数据显示,1月末,M2余额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1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0.4%。流通中货币(M0)余额1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当月净投放现金1.41万亿元。
  过去市场普遍认为,M1是经济活动的反映指标。从今年1月开始,M1采用了新的统计口径。新口径下,M1在原有流通中货币(M0)和单位活期存款的基础上,新增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1月末,M1增速由上月的同比下滑转为同比增长0.4%。
  “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更具前瞻性、有效性和精准性。”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说,“此次M1统计口径调整符合金融创新和移动支付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货币金融环境下流动性变化。”
  展望下阶段,专家认为,从1月份数据看,市场需求有所恢复,但经济回升基础尚需巩固,货币政策在稳预期、提信心方面应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与财政、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与此同时,还要注重预期引导,通过公开透明的政策沟通,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此外,还应关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举措,货币政策将有效发挥稳预期、提信心的作用,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