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元锐】近年来,我国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为导向,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为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陆磊表示,《行动方案》推出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形成赋能企业“走出去”的强大支撑体系。
“《行动方案》有两个核心要点,一是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聚焦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陆磊详细介绍,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提速,对跨境金融服务提出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需求,企业对外投资从单一贸易向产业链布局延伸,企业全球化布局从单一市场转向多区域协同,要求金融服务网络要同步跟进,针对不同市场特征和不同金融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日益迫切,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分散单一市场风险,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以含金量更高的商品服务与技术,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在此过程中,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单一融资,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风险管理+咨询”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性“量体裁衣”。
《行动方案》着眼于更好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支持各类主体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重点举措,对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陆磊介绍,接下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推动《行动方案》各项举措落地落实,认真做好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工作,切实支持企业“走出去”,不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下,稳外贸促合作,推动开放型经济升级,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增强服务稳外贸的主动性,优化外汇业务和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政策,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增加服务供给,畅通金融血脉,满足更多中小企业和贸易新业态发展需求,保障外贸企业收汇安全,降低融资和交易成本,从而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加快优化全球网络布局和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出海拓展业务提供有力支持。
“在企业端,最直观的变化是跨境资金池管理效率提升。”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介绍,以往需要三天完成的贸易收付汇,可能压缩到实时到账,这对快周转的电子产品、大宗商品贸易商意义重大。银行会加速推出跨境信用证+汇率期权打包产品,帮助企业锁定融资成本的同时对冲汇率波动。资本市场层面,上海自贸区FT账户体系可能迎来新一轮资金流入,催生更多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外资银行将加强在沪布局,争夺跨境金融衍生品市场份额。
“这套组合拳实质是给‘走出去’企业配齐金融工具箱。以往困扰企业尤其是新兴市场项目境外融资难、汇率波动吞噬利润、政治风险无处承保等问题,将通过上海的特殊金融通道得到缓解。”朱克力认为,更关键的是,企业能以上海为财资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全球资金,这种集约化运营将改变中资企业“走出去”单打独斗的局面。长期看,这可能催生一批依托上海金融生态的跨国企业财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形成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闭环。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