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发布会,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刚介绍,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年来,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40694户,其中企业数27457户,新增注册资本6024.32亿元。
记者在陕西省商务厅自贸办主办为期4天的中省媒体自由行活动中统计了解到,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吸引聚集了大量市场主体,两年来,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注册资本4404.94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两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达到成立前该片区域历年市场主体数的1.5倍。
创新案例全国推广
两年来,西安紧扣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定位和国家发展规划,紧贴企业经营需求,大胆推动改革,深入探索实践,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136项创新案例。其中,“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模式、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3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设立’互联网+政务服务’驿站、政务服务容缺受理、24小时自助信包箱、征信服务与政务服务联动、内保外贷金融创新、信用金融服务创新”6项案例正在形成一批自贸“西安样本”,为促进全国改革开放发挥着积极作用。
陕西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简易注销等准入环节全流程的创新改革举措,强化了企业市场投资主体地位。西安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和优化准入管理的改革方式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使企业办证更加便捷高效,目前改革范围已扩展到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6个开发区。实行网上核名、微信登记等多渠道、多平台注册,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和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时效提升95%以上。
西安一系列的政府职能改革创新,在政务服务领域促生了众多陕西乃至西北第一:首张支付宝签章营业执照、首张仅凭身份证办理的个体营业执照、首张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营业执照、首个24小时无人值守政务服务区、首个下沉写字楼的“政务服务驿站”、首个身份证电子证照政务应用、首批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终端、首个自助办税服务区、网上办税体验区等等。《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显示,西安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进入前10,其中政务环境评价进入前5。
金融体系政策扶持创业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日益完善的金融营商环境吸引了各类金融和投资服务机构入驻,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富邦华一银行、浙商银行、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纷纷落户。截止2018年底,西安区域自贸试验区拥有金融机构235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08家,实现营业收入277.5亿元。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探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截止2018年底,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77.13亿元,其中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结算金额52.23亿元。
记者在走访西安高新自贸功能区时了解到,围绕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重点工作及试点任务,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高新区发布了三次创业体系政策,设立每年20亿元的三次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总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千亿级产业培育、高端要素聚集、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企业和机构全方位支持。
西安高新区累计聚集了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要素平台1435家,拥有金融机构全国或区域性总部6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5家。
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首批投贷联动试点的五个示范区之一,出台并兑现《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的实施办法》,2018年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金额累计超过9亿元。比如支持延长石油获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支持迈科集团通过海外协议付款业务,支持招商银行在陕西自贸试验区首次应用区块链技术为区内企业叙做美元跨境支付业务。同时创设“内保外贷”新型融资模式,在“控流出”宏观环境下,以“内保外贷”的形式,为海外并购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帮助企业“走出去”。
中欧班列连通世界贸易
记者在走访自贸功能区国际港务区时了解到,自贸区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以及西安市委市政府“国际物流大通道”等战略部署,着力构建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保税仓储、场站作业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和产业组织全链条,其中运营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已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目前可到达俄罗斯、德国、波兰、芬兰、匈牙利、意大利和比利时8个欧洲国家的20余个城市,基本覆盖欧洲主要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依托在欧洲设立的海外仓和物流集散中心,确保最后一公里服务,实现对欧洲地区的全覆盖;中亚班列已到达哈萨克斯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5国的44个城市和站点,辐射整个中亚地区,是全国开行班列城市中线路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长安号”中欧班列已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标志和驱动力,更是将丝绸之路从原先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
目前,“长安号”常态化运营的有:西安-汉堡/杜伊斯堡、西安-马拉舍维奇、西安-科沃拉、西安-阿拉山口-中亚各国、西安-霍尔果斯-中亚各国5条线路。西安-德国汉堡的线路为西安中欧班列全力打造的精品线路,已经实现每周常态化运行3班次,全程时效为17天。
记者现场了解到,其中西安-科沃拉线路是全国唯一一条通往北欧的国家的线路,全程时效为12天,仅需要一次换装,此条线路便可辐射北欧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国家以及波罗的海沿线国家。而西安-布达佩斯线路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全程时效12天,此条线路的运行带动着整个中国商品向匈牙利以及中东欧国家的出口。
同时,借力西安的地理几何中心位置优势,联合新疆等省份组织中欧班列货源,创新换装分拨在西部开展“长安号”多式联运,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比如通过组织开行西安至青岛、大朗、宁波、厦门等地区的国内集装箱班列,有效降低班列境内的集输运成本。国内地区例如青岛,通过西安出口的货物主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服装鞋帽以及食品类产品,这些货物从这几个主要的货源地通过已经开通的内贸班列,或公路等方式集结至西安后,搭乘“长安号”送往欧洲各国以及中亚各国。目前西安已经开通的内贸班列主要有:西安至宁波、青岛、厦门。
中欧班列“长安号”从2018年初截止8月底,累计开行789列,其中由多联公司承担的发运量是487列,占据61.7%。2018年上半年创造了开行量、货运量、重载率、单月开行量’四个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而西安港正在打通以西安为中转中心,联通欧亚、买卖全球的黄金线路,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见证了曾经的辉煌,也将续写现代及未来的繁荣。
军民融合产值过千亿
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陕西自贸区建立了国内首个实现科技资源要素信息高速流转和有效分发的云服务公司,协助青海西宁、山西运城等10余个中西部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平台,推动西部地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记者在走访陕西自贸区中心片区经开管理局时了解到,2018年经开区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已达1000亿元。以航空、兵器、西北有色院等多家知名企业为核心的经开区,建设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两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同时构建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创新基金,目前已经与中国兵器集团、陕金控合作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基金,首期40亿元基金已落地。经开区党工委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园区与西北有色院合作的设立的10亿元军民融合基金正在推进。
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揭牌以来,新增专利申请5994件,新增专利授权1746件,新增高技术企业2969家,高技术企业营业收入547.12亿元。2018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吸引企业12975家,进出口总额264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7.1亿美元,税收收入102.3亿元。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以西安市0.7%的面积,创造了全市79.9%的进出口、58.4%的实际利用外资、18.4%的税收。这个成绩也入选了全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成果”评选,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位居前列。
(责任编辑孙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