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工程机械设备的中越跨境班列从广西柳州市柳州南物流中心驶出。黎寒池/摄
柳州成功引进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填补了广西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空白。黄蕊/摄
在柳州国轩锂电池生产基地,工人检查正在组装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黎寒池/摄
东风柳汽商用车基地整车生产车间里火热的生产场景。黎寒池/摄
入选全国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成为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获评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园区试点示范,获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并打造面向三四线城市及东盟国家可推广、可复制的车联网建设“柳州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引擎,扎实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提速发展,“创新牌”结出累累硕果。
柳州将奋力传承工业基因、扛起工业旗帜、挺起工业脊梁,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作为柳州发展的战略首选方向,一方面,加快汽车、钢铁、机械“老三样”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另一方面,努力破局柳州第四大支柱产业、培育柳州工业的“新三样”,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作出柳州贡献。
把握创新机遇
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做好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凸显出科技创新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也为柳州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引。柳州市上下团结一心,把握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为柳州的发展凝聚更多新优势。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柳州市抓住创新大机遇,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立政策引导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汇才引智机制等,为柳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以科技政策服务创新为主线,建立持续、长久、高效的政策引导机制,柳州为科技创新亮起一路“绿灯”:成立“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市科技局、市科协“双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10多家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各县区政府、科技局、科协,全市各企业(园区)协同推进的大联合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制度、联络员制度,推动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融合发展机制,依托“科创中国”平台专家资源,解决信息技术问题,推动数字化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科技揭榜制”,出台《柳州市科技项目揭榜制工作管理办法》,在“科创中国”平台发布“揭榜制”榜单,引导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有机统一。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柳州市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破除核心技术壁垒,围绕柳州主导、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科研、产业、资金等优势资源开展协调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锁定新能源汽车、螺蛳粉、高端制造等柳州主导产业,推动各创新资源围绕“5+5产业”布局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和新产品、新装备、新平台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柳州市建立“引”才机制——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访问国内科研院所和汇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通过组织产业发展恳谈会等方式,积极对接引进高端人才,为推进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打造“育”才平台——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发挥钢铁、汽车、螺蛳粉等优势产业吸附效应,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建立广西科技大学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4家,建成“柳工深研院”等人才飞地4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培育平台。创新“用”才模式——依托产业科技服务团,推行“点单式”服务模式,助力解决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难点问题,促动龙头企业技术链、供应链资源创新开放。
务本求实焕新
“老三样”“智造”升级提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柳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工业城市。因工业而兴,以工业为荣,是柳州鲜明的城市特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回归和赓续柳州重工业、强制造的优良传统,让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之源和强市之基。
在上汽通用五菱生产基地,全球首个岛式精益智造工厂(LIM工厂)打造的10个“无人岛”凭借自动化技术、感知及数字化技术等,实现汽车生产的模块化自动装配和自动检测。而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则通过《智能化多功能除雪设备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重大科技项目,完成除雪车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打破近30年的国外技术垄断……这些,只是柳州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传统“老三样”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2023年,柳州市汽车产业总产值达1464.8亿元,同比增长3.3%,汽车整车产销分别完成154.8万辆和154.4万辆。柳州市以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东风柳汽“龙行工程”等重大标志性工程为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其中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实现五菱灵犀混动、灵犀智驾2.0、神炼电池等10大技术突破,并应用于五菱星光、五菱缤果、宝骏云朵等车型;全年推出14款新品,车型实现由A00级向B级升级;能源系统、智慧电驱和电子电控年产能分别达到40.5GWh、185万台套和1780万件,基本形成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龙头带动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达122亿元,整车出口达24.3万台套,同比增长10.5%,汽车产业出海高质量“提速”。值得一提的是,柳州市入围国家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为柳州市深入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创造良好条件。
2023年4月,工信部正式批复支持创建广西(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柳州市依托汽车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优先广域覆盖,逐步热点增强”原则建设车路协同路侧基础设施,构建商业化应用示范场景,打造面向三四线城市及东盟国家可推广、可复制的车联网建设“柳州模式”。目前,柳州市已建成车联网先导区一期项目,共计发放28张次智能网联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牌照,完成13000公里测试里程。
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柳州市坚持大力发展钢铁产业。2023年,柳州钢铁产业总产值872.8亿元,同比增长8.0%;钢材累计产量1151.4万吨,同比增长6.7%。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全球50强钢铁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以柳州本部为中心,防城港钢铁基地和玉林中金不锈钢基地为两翼,来宾铁合金生产基地以及兴业县、武宣县等新材料生产基地的“一体两翼多基地”钢铁版图。通过深化钢铁、汽车、机械等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钢铁产品结构调整,2023年柳钢集团开发高强度汽车桥壳用钢Q460QK、工程机械用低温高强钢Q550E、冷轧低合金高强钢HC500LA等35个牌号的新产品,品种钢比例达到32%,较上年度提高9个百分点。
在发展机械产业方面,柳州已构建以工程机械、建筑机械为代表的30多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装载机年生产能力达6万台,为中国第一品牌,销量荣冠全球,本地配套率达81%,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具备较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和竞争力。预应力机械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技术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参与“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国家超级工程新能源机械方面也在持续大力发展,引入龙头企业投资166亿元建设零碳新能源智慧装备产业园和新能源发电示范基地。2023年,柳州市机械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5.5亿元,同比增长7.9%。
锚定新型赛道
“新三样”迸发新质生产力
在“老三样”跑出令人振奋“加速度”的同时,柳州“新三样”也插上科技的“翅膀”,迸发出强大的新质生产力。锚定破局第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工业的“新三样”目标任务,柳州把握新技术产业化前沿动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抢占新领域新赛道,释放发展新动能、积蓄发展新优势。
去年以来,“新三样”成为我国出口重要增长极,柳州在此增长极中加速破局,成绩亮眼——先后在海外上市发布7款新能源车型,电动载人汽车远销欧洲、热卖东盟,在有着“汽车奥运会”之称的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东风柳汽四款新能源汽车发布上市,引起欧洲汽车市场的热情关注。
小电池积蓄大能量。柳州赛克瑞浦2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打破传统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岛式柔性制造单元,正全力爬坡调试。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柳州锂电池发展也乘势而上。据统计,2023年柳州市电池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09亿元,电池产量达13GWh,成为“一二五”工程首个产值破百亿的产业链。电池出口量2.55GWh,同比增长70.1%;出口金额21.4亿元,同比增长24.5%。锂电池出口的快速增长,更显柳州“新三样”的国际竞争力。
科创柳州,无限可能。基于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柳州市大力激发机器人领域的科研创新活力。以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机器人产业,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系统集成能力覆盖汽车产业、机械产业、冶金产业、轻工产业等各种应用的大型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同时,利用柳州市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突破机器人本体研发生产,借力上通五“一二五”工程发展智能移动机器人;利用柳工在重型机械的技术优势,布局应用于各种机械产业场景的智能设备。在服务机器人方面,成功引入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优必选在柳建设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填补广西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空白,项目达产后复核产能达年产2万台机器人以上。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去年,围绕重点产业主线,柳州市科技系统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积极组织本地科技企业谋划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尖峰”行动项目,征集重点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积极为企业寻找创新资源;2023年累计推荐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2个,已获批42个项目及自治区科技经费2.89亿元。组织实施市级工业科技攻关项目74项,累计突破关键技术99项,实现经济效益257亿元。柳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始终保持在全区前列,全市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1000万元以上企业增加至65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至150家。
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上下一心的兴邦精神,振奋人心的串串数字,担当实干的生动案例,是柳州市勇毅创新、大胆实践的真实写照。新蓝图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委员,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壮表示,柳州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作为发展的战略首选方向。下一步,柳州将继续坚持创新能力、提升培育新动能,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全力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收官战,谋划实施100项科技计划项目,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同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和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持续推进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柳工国家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李运涛银廖一)
(编辑 鲍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