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海楠】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1月21日中午12点半,全国农业展览馆的老北京年货大集上,陈鹏一边大口啃煎饼,一边大声招呼客人:"来看看我们的石磨面粉、小磨香油、新疆灰枣……"他身后"北京蓝天红城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的招牌下,一摞摞已经卖空的纸箱子堆得老高。这位农民创始人匆忙咽下还没完全嚼碎的煎饼,指着摊位上的货物和不停驻足的消费者告诉记者:"年味儿非常浓,人非常多!"
南京盐水鸭、定州焖子、长白山小秋耳、张家界葛根粉、富平县柿饼、哈尔滨红肠、绍兴花雕酒……2025年1月初,第29届老北京年货大集开集。据介绍,本届老北京年货大集共设686个展位,展览面积超1.1万平方米,来自国内外上千家企业,近万种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国内外原产地优质产品,都汇聚在此,消费人群日均流30000-50000人次,开创国内年货销售平台之最。
"北京人民这个消费水平还是很高的。"进入大集主会场,右手边第一个展位便是四川寻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面对镜头,总经理丁杰热情地介绍:"我们主要卖腊肉,我们的腊肉不添加色素、没有添加剂,希望北京市民们都能来品尝……"话音未落,人潮涌来,可谓伛偻提携,往来不绝,推挤着记者艰难地向前穿梭挪动。
满目琳琅中,T23展位上一对父子吸引我们的注意。他们面前只有一种商品——黄澄澄的、晶莹的粉条,标语"自产自销""无胶"写得硕大。儿子孙金松嘴边别着小喇叭,扯着嘶哑的喉咙说:"我来北京年货节展销已经很多年,全都是回头客!""可不嘛,给我来两斤的。"旁边一位大姐附和,"我年年都来买他们的粉条,好吃着呢,春节可缺不了。"孙金松手起刀落,咔嚓一下,胳膊长的粉条就被铡成两截,装袋递入大姐手中。
"记者同志,快来拍我,我叫白占荣,我是董事长。"内蒙古百歌利食品有限公司展台下,白占荣端着售卖的奶制品热情招呼。"您董事长还亲自上阵展销啊?""嗨,这不是过年嘛,趁着大家置办年货的机会,好好把我们的产品推销出去。"被问及销售状况如何,他坦言:"今年生意没那么好做,但我也不灰心,做生意嘛,努力坚持。希望记者同志帮我们好好宣传宣传。"白占荣盯着一位位消费者,人越多,他的眼睛就越亮--透着新年的希望。
在年货大集里的一众小微企业中,有一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蜂云堂",与其他展位不同,这家专注做蜂蜜的企业展示墙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荣誉证书,销售人员头戴"蜜蜂"装饰,氛围感拉满。李经理用地道四川话介绍:"我们来北京年货大集已经十几年了,生意好得很!"正说着,一只蜜蜂在蜂巢上扑腾,采买的人也越来越多。
"感谢老主顾一次性采购20袋石磨面粉。"陈鹏高兴地说道。
"明年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好。"丁杰祈愿。
"把钱挣到手,陪爸妈过个好年。"孙金松笑称。
"欢迎大家过来。"白占荣真诚邀请。
"办年货,过大年。"李经理道出心声。
他们是年货大集里成百上千企业、成百上千经营者的缩影,每个人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努力"这一主题,他们坚韧、乐观、充满期待,使得"过年"这个中国人永恒的主题,更加生动、真实。
"老北京年货大集"作为京城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每年春节前夕都会举办。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京城最具规模、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年货交易平台,一买一卖,置了年货,添了欣喜,多了欢庆。
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让我们一起逛大集、置年货、迎新春!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