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集团:深化校企合作,筑实人才根基

2024年08月02日11:24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李思潼】发源于四川的通威集团,历经42载风雨兼程,已从本土企业跃升为全球绿色农业与绿色能源领域的佼佼者,在水产饲料、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三大板块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然而,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威集团不仅聚焦于自身业务的全球拓展,更将目光投向了高校毕业生及青年就业这一社会热点。
  作为国家未来和希望的青年一代,其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威集团始终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稳定就业、造福民生持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提出“人才决定一切”“人力资源是公司第一战略资源”。数据显示,通威集团目前拥有400家分支机构与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地区,员工超过6万名,2023年通威共计招聘应届毕业生3000余人。
  通威集团始终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原则,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理念,以及“德、能、勤、绩”的全面评价标准,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系统。通过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搭建成长平台、完善激励机制,通威集团不断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国家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贡献了重要力量。
 
  深化校企合作
  构筑人才高地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通威集团与复旦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推荐等方面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据介绍,通威集团通过开设“通威班”、设立实习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夏令营”、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平台,还为企业自身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通威集团已经成功建立了涵盖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及职业技术人才的三级校企战略合作体系,实现了从高端科研到基层实践的全方位覆盖。在这一体系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在高校人才招聘方面,除了校园双选会、专场宣讲会以外,通威集团还通过蓉城招聘公众号、成都市大型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四川省社会组织招聘活动会、成都高新区“金熊猫”海外人才需求推介会等平台或渠道招募高校人才。
 
  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赋能员工职业发展
  自2014年以来,通威集团陆续成立通威股份学习中心、永祥学习中心、光伏学习中心三大人才培养机构,做好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加上通威集团内部推行的“管理+专业”双通道发展机制,实现了76%骨干员工内部培养、96%基层管理人员内部培养、90%干部队伍内部培养。
  同时,为帮助青年员工快速融入企业、胜任岗位,通威集团一方面通过导师制度,安排经验丰富的导师对新员工进行指导帮扶工作,一方面运用先进的在线学习平台以及丰富的案例汇编资源,为新员工精心打造系统性培训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及岗位专业技能,不仅助力员工迅速达到岗位要求,还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针对高校管培生,通威集团设立了特别的培养路径。在农牧板块,通威农发实施“育苗计划”已超过十年,该计划以线下面授课程为主、线上补充学习为辅,同步开展实操考核、专家讲座及师生团建等活动,涵盖文化导入、岗位实践与角色转变三个成长阶段,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才。
  在光伏板块,通威太阳能的“启航工程计划”已开展八届,并于2022年增设优才计划,该计划每年从启航生中遴选“优才生”,实施为期五年的定制化培养方案,涵盖厂长亲自带教、实战工作历练及综合学习提升,全方位锻造其专业知识、技能与管理能力;永祥股份的“朝阳计划”,从“总经理第一课”开始,围绕安全稳定、改善提升、团队建设三大主题,结合中外优秀企业案例和永祥典型事例开展培训,激励员工共同努力、接力奋斗。以上这些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为管培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铺设下了坚实的基石。
  在员工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通威集团辅以及时、高质的各类培训,对员工“扶上马、送一程”。在领导力提升方面,通威集团细化各层级员工任职资格评价,根据员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岗位任职要求,设计多层级领导力发展培训项目。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通威集团在提供多门类、多形式培训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公开透明的考核进阶,激励员工精进专业技能,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
  国以人才立,企以人才兴。促进青年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关乎社会稳定和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通威将责无旁贷、勇于担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努力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升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行业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