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当前,我们还面临着最难啃的“硬骨头”,还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还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等问题,必须紧绷弦,按照“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的要求,把工作抓紧抓实。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黔西南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打好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报告确诊病 4 例,累计出院病例4例,连续无新增病例,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确诊病例已经清零。为把疫情冲击产业损失夺回来, 黔西南州全力以赴推动“两手硬”“防疫情、抓经济”,把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恢复经济复工复产,防控疫情措施有力。全州春节前正常生产的3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于全部复工复产,回乡务工人员返岗就业34.8511万人,新市民返岗就业42138人,重点项目 100% 复工,复工复产和就业保障工作有力有效。一是加强疫情防控的政策宣传。深入企业调研,以州工商联为例,鼓励引导各商会、会员企业积极主动自愿捐款捐物,截至2020年3月10日,累计捐赠1086.92万元.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二是防控措施有力,做到“三查”、“四到位”,“六个必须”。三查就是员工自查,疑似人员接触情况进行自查;公司核查,对黔西南州的外籍返厂员工,并且针对该部分员工需强制隔离14天;登记备查,每日对所有入厂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必须配戴防护口罩、逐人登记在册并签名备查,严格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四到位就是物资储备到位;防疫防控方案到位;日常管理到位;安全生产到位。“六个必须”就是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必须制定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必须排查每名职工假期期间流动信息情况;必须提前对厂区内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的设施、设备进行消杀防疫;必须对原材物料储备情况进行盘点、研判保障连续生产的周期;必须对生产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由于措施有力,确保了企业复工复产的正常工作秩序。
抓十大特色产业 促进脱贫攻坚。“两手抓”就是要抓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全州重点推动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禽及生态渔业等短平快的产业,中期发展中药材、薏仁米、烤烟产业;远期推动茶叶、精品水果、油茶产业。兴义市围绕“菜篮子”工程,做大蔬菜、矮脚鸡等重点单品;兴仁市借助“中国道地中药材之乡”的名片,做强以薏仁米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布局面向全球的薏仁米交易市场;安龙县打造食用菌产业升级版,做优白及、石斛等中药材单品,做大“广进黔菜”基地;贞丰县以“顶坛模式”为引领,做强花椒产业,推进精品水果、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普安县围绕“普安红”和“白叶一号”,打造全域茶产业;晴隆县发挥茶产业优势,提质量、创品牌,做实食用菌和薏仁米产业,实现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册亨县按照“山上蕉、山下菜”的思路,助力贫困人口增收;望谟县立足“两江一河”精品果业,助推贫困人口脱贫;义龙新区建设高质量的蔬菜基地和农产品配送中心,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出口基地。二是十大重点特色产业有序发展。根据省级十二大重点特色产业,结合黔西南州实际,确定了茶叶、食用菌、蔬菜、精品果业、中药材(含石斛)、生态畜禽、生态渔业、薏仁、油茶、烤烟等十大重点特色产业。截止目前,茶叶产业种植面积48.9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9.90万亩,带动贫困人口1.20万人;精品水果产业种植面积85.51万亩,带动贫困人口3.79万人;生态畜牧业中家禽出栏1988.07万羽,禽蛋产量3.47万吨,带动贫困人口6.97万人,生猪出栏134.12万头, 肉牛出栏12.86万头,其中优质肉牛出栏3.00万头,肉羊出栏27.95万只,其中优质肉羊出栏11.34万只,肉类总产量15.98万吨,特色畜牧业带动贫困人口2.16万人;生态渔业中冷水鱼产量269.95吨,带动贫困人口0.18万人。蔬菜产业种植面积156.31万亩(辣椒种植面积20.39万亩),带动贫困人口5.73万人;食用菌产业种植面积4.78亿棒(万亩),带动贫困人口0.90万人;薏仁米产业种植面积65.29万亩,带动贫困人口2.18万人。全面推动5个100万亩发展,农业产业覆盖带动10.95万贫困人口增收。
应对疫情冲击,发展优势产业。由于受疫情影响,产业发展危中有机。一是要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数字化的在线零售、医疗、物流快递等行业“危中有机”,电子商务平台采购和销售生产资料培育了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直接交易,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二是激发优质农产品需求。农业正处于从近代化农业朝现代农业全面演进阶段,在政策支持、技术赋能、资本助推的基础上,叠加疫情的冲击,整个产业将朝着多样化、优质化、服务化、标准化、智能化、商业化等趋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前景广阔,以兴义市鸿鑫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公司位于兴义市十里坪样板坝区,面积1553.96亩,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蔬菜种植面积940亩,与去年同比增长38.94%,产值为980万元,每亩产值均上万,与去年同比增长15.83%;三是中医药迎来重振辉煌的历史时刻。湖北省确诊患者中医药使用率达80%以上。民营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振兴中医药品牌;四是发展绿色健身旅游。大力发展绿色健身旅游,广泛推广城市健身活动,打造城市运动休闲功能区,推进研学旅行,鼓励旅行社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农事体验、生态科普、户外健身等活动,推进生态绿道、露营基地、自行车道,郊区绿色旅游、研学旅行基地等建设;五是健康养老需求上升。此次疫情暴露了服务个人健康的公共资源不足,广大企业家可积极投资医疗、平台养老、养生养老、大健康等百姓迫切需要的产业。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也在加强,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明显上升。
把握市场导向,推动康养产业。老年人未来新的养老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一是从从人口结构思考。中国60后大概有2.2亿人,70后有2亿人,80后有2亿人,90后有1.6亿人,00后有1.2亿人。老龄化进程未来20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上海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比例已超过30%,北京和天津也已经超过20%。老年人未来新的养老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康养产业大有可为。二是从环境条件分析。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组织专家组对《黔西南·四季生态气候康养资源评估报告》进行论证,通过评审,黔西南州获得“黔西南·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称号。黔西南森林覆盖度达58.5%,负氧离子含量十分丰富,全年空气指数优良天数率100%,无雾霾的困扰,水质状态良好,城市声环境优良,四季生态宜居,人均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颐养天年的理想之地。黔西南州绿色的生态、清新的空气、优良的水质、幽静的环境,是全国少有的能促进心肺功能和心血管自我修复的康养胜地。全州荟萃了峰林、石林、峡谷、湖泊、瀑布、地缝、洞穴、天坑、奇石等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被称为“全域山地旅游胜地”、兴义市“一城三景”(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的独特组合,可以满足人们审美娱乐和休养康复的需求。三是积极开发不同层次的康养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产品可以自然风光为主,打造“养眼”的观光系列基础康养产品,可以山地运动为主,打造“养身”的体育系列重点康养产品,可以民俗文化为主,打造“养心”的文化系列特色康养产品。产品的分层和组合为健康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发挥康养旅游国际化度假区的功能,推进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贵州省黔西南州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中管院商学院客座教授、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 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