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让技术开出绚烂之花

——记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高级钳工孟昭立

2019年01月04日08:17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张文燕

  荣获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孟昭立,今年44岁,但已经在钳工的岗位上干了20多年,从一开始的“门外汉”到一名高级钳工技师,其中辛酸苦辣无数。20多年来,他坚守在一线工作,刻苦钻研设备创新管理技术,先后制作发明了光缆生产护套用全自动集中供油装置、光电缆移动盘具旋转装置、自承式皮线缆跳纤剥线钳、高能光纤切割刀等行业核心技术问题,练就了一套绝活绝招,成为了行业的专家型技能人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供职单位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对他的培养,更离不开他身上那股子不断钻研攻关的“工匠精神”。

  虚心学习勤于思考

  光电缆制造企业是一个技术和人才比较密集的地方,到山东太平洋光纤光缆公司工作后,孟昭立被安排到公司的核心部门——设备部工作。当时,孟昭立对于光电缆行业加工设备技术几乎一窍不通,进公司培训后的第7天就进入了生产车间一线工作。过程中,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半年多以后,他凭借在冶金行业积累的设备技术基础,很快成长为全面掌握挤塑机、笼绞机、管绞机、拉丝机等设备的全能值班主管人员。

  孟昭立并没有满足于做好日常工作。在工作中,他善于动脑,勤于思考。例如,看到公司制氮机机组长期以来管路压力不均匀,耽误生产进程,他积极地出主意找方案,最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并实施,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为公司制氮设备机组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昭立发现,光电缆设备的档案管理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设备设施的不间断升级,设备档案管理一旦没跟上,就很容易失控。于是,孟昭立主动承担起档案管理的工作,向老专家及一线技术人员谦虚求教,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从笼统的设备台账到设备的各小部件都登记在册。经过几年的努力,太平洋光纤光缆公司的各设备档案建立齐全并做到了有据可查,为企业日后的设备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细致观察精准“治疗”

  2015年,通信光缆市场急速上扬,随着光纤光缆制造技术与材料的不断发展,光缆行业中关于计量自动化的技术和方案仍是一片空白,在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行工业4.0的今天,孟昭立感觉自己也应有所行动。

  有心的孟昭立发现,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护套料的局限性,在挤塑机排胶过程中就浪费了很多原料,而且根本没有详细的计算,这对光缆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而更让孟昭立心疼的是,相比之下生产过程中所用油膏的浪费更为严重。“工人在操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把油膏溢出,油膏十分粘稠,溢出后基本上无法再使用。”由此可见,传统的油膏使用方式和护套料无法进行精度的计量,且浪费严重。他深知,在竞争日趋激烈和提倡精细化管理的趋势下,生产成本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甚至企业命运。为了减少浪费,孟昭立对这些行业内突出的生产浪费问题进行了重点攻关,在日常的工作中,他时刻都在问自己,“1桶油膏到底生产了多少光缆?1公里的光缆到了用了多少油膏?”经过了反复的观察、试验,孟昭立和他的伙伴们凭借多年对光缆设备电气自动化和机械结构设计的了解和探索,自主研发了一套适用于光缆行业的自动化计量系统,先后对护套料、油膏输送等集中气流输送结构设计及各环节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系统在设计流程、关键节点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优化成果,并在实际项目中积极推广和应用,较大地提升了生产设计效率和产品设计质量,有效地提高了车间精细化管理水平。

  互助学习共同成长

  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孟昭立还勤于技能传播,多年来,他做到了从不隐瞒自己的技术,而是勤于做免费的导师,面对领导同事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他更坚定了自己肩上有一份责任、一份信任。于是,他把束管工序在线缺陷检测装置的制作技术传授给了生产工序所有成员;每年对新招聘岗前培训20课时,培训人数40人;在岗培训12课时,培训人数300余人。他带出来的徒弟中已有10名学员取得技师资格证书,4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同时,孟昭立带领自己的团队为企业各项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100多项,完成了企业技改项目32项,2016年至今带领团队完成了公司年产750万芯公里通信光纤项目、VCSEL芯片及AOC有源光缆项目、年产400吨光纤预制棒项目等集团公司重大工程设备、设施安装调试工作。

  多年来,孟昭立努力工作,为所在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仅自主发明的一种光缆外径检测装置、光缆护套自动收线装置两项设备技术创新就实现年节约生产成本费用约110万元。他设计制作的一种光纤自动束线装置,使不同颜色的光纤更易于区分,节约设备购置费用约18万元,填补了国内光纤束线生产工艺技术的空白。“不同的工序生产设备环境赋予我不同的挑战和使命,同时也铸就了我坚忍不拔、勇于担当的性格”,孟昭立始终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立足岗位、奉献自我的信念,尽力把每份工作做到更好,为企业设备技术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 程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