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中的中国机遇

2019年08月22日17:26来源:中华工商网

  “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22日在青海西宁开幕。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滕泰在大会现场发表了《把握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中的中国机遇》的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自贸易争端以来,全球经济的和谐红利有所减少,然而这几十年来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割不断的,世界经济只是多了一些不稳定、不合作、不确定性因素。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如何看待未来全球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把握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中的中国机遇,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理性应对外部冲击,充分重视国内市场的成长潜力。对中国而言,即便没有中美贸易争端,也要做好国际贸易顺差持续下滑的准备。从2015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平均每年减少5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贸易顺差仍逐年递减,并在2030年前后基本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将持续降低,企业家既要对进口增加、出口增速放缓带来的外部冲击有足够重视,同时也要以战略眼光更重视中国国内市场的持续成长。

  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1万亿元,折合5.55万亿美元,略小于美国的6.08万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总额有望增长到7.75万亿美元,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日本,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未来都应该高度重视中国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对于民营中国企业家而言,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大的商业机会还在中国。

  全球供应链调整和重构,为国产替代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有企业家提出,5G产业会有两套体系,美国主导一套体系,中国主导一套体系,一时间让很多人惊诧不已。我们认为,尽管以美国为主挑起的贸易争端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相当程度的伤害,但几十年形成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能完全逆转,已经形成的国际分工也不可能完全破坏。然而,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调整和一定程度的重构也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部分国家用产业链断供作为贸易争端的武器,各国企业必然会追求在关键供应链上的相对独立,从而在某些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二元化市场和多元化市场,这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看我们如何应对。抓住全球产业链调整和重构带来的新市场机会,中国将涌现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与这些产业重构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也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我们要认识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的特征,把握新经济的价值创造规律。中国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300年的三次工业化革命历程,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率2018年也已经达到59.6%。结构上,北上广深、天津、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70%,只有四川、广西、甘肃、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城镇化率仍在50%左右,还有一定的空间,中国整体城镇化速度正在放缓。

  对于搭乘工业化和城镇化快车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如何适应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后期经济的新特点,把握新经济的价值创造规律,是当下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首先,从产业结构上来看,要深刻认识到未来产业结构转型的挑战和机遇。中国要毫不动摇地重视农业和制造业,这是大国和强国的基础。但重视农业和制造业是基础,并不意味着它们在GDP的占比会逐步地提高,相反它们在经济就总量中的占比还会不可逆转地下降。目前,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9.6%,而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占比是20%左右,美国、法国、英国制造业在GDP比重占比都在15%以下。从长期趋势来看,未来某一天中国产业结构会像上述发达国家一样呈现二八现象:即传统产业制造业的比重会降低到20%;而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等软产业将增长到GDP80%。上述工业化后期不可逆转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一方面带给传统制造企业更多的转型挑战,同时又给新兴产业更多快速成长的新机遇。

  其次,每一次经济结构转型,都是一轮新经济的起点。1998年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但那一年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起点,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新浪、网易、百度几乎都在那一年出现。历史上每一轮看似经济最困难、最低迷的时候,往往也是新产业、新经济的起点。2019年虽然传统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但是5G、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基因技术、脑科学等新技术突破和新产业爆发,也都孕育着巨大的增长前景。

  最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把握新经济的软性特征,加快企业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对新时期社会基本需求特征的前瞻性把握。满足上述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高质量的住房和制造业产品,但是即便在制造业的价值中,类似于研发、设计、品牌等软价值也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产品的价值主体。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教育产品、文化娱乐产、养老休闲等高端服务产品。这些产品的创造,大部分并不消耗自然资源,而是靠人的创造性思维。

  对很多传统产业而言,市场不是创造出来的,客户原本就在那里。而对于很多新经济和软产业而言,需求是要靠新供给创造出来的。新时代的企业家要思考如何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用新产品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

  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结构转型已经是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新经济转型研究机构愿与中国企业家共同探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希望企业家们深思明辨,准确把握新时代新经济规律,乘风破浪、再创辉煌!记者郭钇杉整理

  

 

  

  (责任编辑 迟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