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影响着王磊,追求恬淡安宁、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初识王磊,就被他洒脱自如、悠然自得的微信签名所吸引——桃花源里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在后来的采访中,更是无处不见他的“桃花源之梦”。
王磊是一个“创二代”,现任安徽桃花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执行董事。作为桃花源事业的接班人,他身上没有“富二代”的轻松感和优越感,言语中透露出的是“守江山更难”的思考。在他看来,“企业接班人,接在手中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如何做好传承与创新”这一永恒命题上走稳每一步,在奋力奔跑中成就桃花源的企业梦想。
王磊(左一)参加安徽省青年商会举办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家风沃土:历练少年初长成
微微的自然卷发,戴着一副眼镜,身穿休闲T恤,喜欢国学,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儒雅气质。这是大多数人初识王磊的第一印象。
出生于1979年的他,从小亲历了集团的建立和成长,对父辈创业之艰辛有着深刻的感触。在他3岁时,父亲王兴业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创办了如今的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王磊说:“父亲白手起家,吃的苦,受的累,我都看在眼里。他们那代人,为了闯出一片天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坚持下去,这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缺乏的吃苦精神。”
父亲是他心中的英雄,也是他的人生导师。小时候,父亲教导他:“你要记住,你的学费不是我给你的,而是公司每一个职工辛辛苦苦劳动挣来的。你是公司培养的,将来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为全体职工服务的人。”
父母的言传身教使王磊从小就养成了爱学习、肯吃苦、敢拼搏的精神,从高中开始的每一个暑假,王磊都会被父亲安排到企业实习,先后在多个岗位历练。
有一年暑假,父亲把王磊“发配”到酒店烧锅炉。合肥的七月天,就是一个“大蒸笼”,面对炙热的锅炉,王磊愣是没叫过一次苦。一段时间后,父亲问他,掌握烧锅炉的技术了?王磊很骄傲地说:“掌握了。”父亲接着问道:烧锅炉用的是什么煤?发气量是多大?煤是多少大卡?一天供气多少?一天烧开水多少?面对一连串的问题,王磊蒙了。父亲当场给出20分的评价,临走留下一句话:“还要继续磨炼。”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劳动去获得,有作为的人要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父亲的谆谆教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磊的成长,也为他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次次的成长磨炼中,王磊逐渐成长起来。
和许多“创二代”一样,王磊也是一名“海归”。23岁那年,就独自求学海外,先是赴新加坡深造,后又留学英国攻读金融学硕士。本可以在国外轻松、舒适地全身心投入学业,但他却坚持每天晚上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像打扫卫生、洗盘子、通下水道……这些劳动者最普通的工作他都做过。
“勤工俭学是为了体验生活?”
“我的目的很简单,不为赚钱,就是要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交往。”
面对提问,王磊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与从小所受到的家风家教以及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有关。“作为一名‘创二代’,我们难免都会经历一段个人从思想上、认识上到行动上的升华,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更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提到2008年,王磊的语气时而凝重,时而激昂。他说:“那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汶川特大地震的悲痛,北京奥运会的举世瞩目,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些都让海外华人无比欢欣鼓舞……”
那年,正在英国读书的王磊有着太多的感同身受,他多少次热泪盈眶,也让他的爱国之心澎湃奔涌,“国家在以想不到的速度发展,我应该紧跟时代,学成以后,立即回国!”
桃花源集团组织青年员工拓展培训
传承创新:“创二代”续写辉煌
2009年,王磊在英国留学毕业,毅然放弃了海外工作机会。回国后,恰逢民间金融发展热潮,王磊适时创办了肥西科源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肥西科源小贷”),“这相当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再创业,也为我后来进入集团总部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外人看来,王磊学的是国际金融,应该像华尔街高管那样,从事高薪、光鲜体面的工作,而父亲的要求则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做金融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深入实际,以服务基层、服务老百姓需要为中心。”王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通过“小贷款”发挥大作用,助推县域“三农”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王磊清楚地记得,肥西科源小贷开业当天就贷出325万元。其中,做农产品加工的300万元,做小型工程的20万元,办农村养殖场的5万元。善于分析总结的他发现:“后来来贷款的大多都是这些人”。
生活中所有的偶然里,都藏着必然。
如今,好多民营小贷公司都倒闭了,但是肥西科源小贷从成立至今,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0多亿元,服务客户数千,遍及汽车、家电、零配件、苗木、养殖、农产品加工、食品、机械、模具、服饰等各行各业。为了考察贷款企业情况,王磊曾跑遍肥西县的十镇八乡,“最少的8000元也贷过,虽然不挣钱。”王磊说,之所以一直坚持做小贷,“就是想着通过小贷,扶持一些困难企业的实际需求,想把民间小贷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2014年,王磊凭借突出的业绩进入集团公司,担任副董事长一职。“作为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企业,要想续写辉煌,必须创新发展。”王磊着力推动桃花源工贸集团转型升级。
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二代”如何守住父辈的辉煌,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命题。作为年轻企业家,创新与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是很多继承父辈事业青年人的志向。在谈到创新与传统时,王磊认为,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传承中有所突破;传承也不是墨守成规,而必须顺应时代创新。“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这个企业本身的文化,寻找它成功的核心品质,适时地采用恰当的、符合时代的工具、制度与管理方式,进而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西式管理着重于理性,强调以制度管人刚性管理,东方管理讲人文管理、幸福感、人际关系和谐。在两者之间,王磊经历了观念上的碰撞和思想上的转变,“我认识到,要接受中国文化。在国内发展,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一定要读懂这个游戏规则”。对此,他有个很有趣的比喻,西医与中医,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要以中国传统为根本,西方的管理理念可以作为具体的方法借鉴,有区别却殊途同归。
王磊一直在倾力打造企业“家文化”。他说:“我们不仅要使员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还要构建和谐企业,提高员工的收入,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桃花源,只要有员工生病,无论是什么时间,他都会派车送到县级以上医院诊治并报销大部分医药费,需要住院手术的,还会亲自前去看望并作出安排。
“从内心来讲,我是把企业职工当作自己的家人来看待的。”如其所言,多年来,桃花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个员工在愉悦的环境里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员工队伍。二三十年前入职桃花源的员工,大多只读过小学或初中,高中生很少,大学生一个没有。为此,王磊大力实施企业人才强企战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企业每一位员工,不断调整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为企业盘活人才资源。公司每年都会出资,分期分批组织参加国内外学习深造和培训,如北大、清华、中央党校、复旦、交大、安徽大学(专班)、合工大(专班)、中科大等各类学习培训。目前,公司管理队伍大多都是本科以上,也有硕士和博士。
在桃花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出国留学深造的,学成后都要回到祖国,报效自己的国家和公司。截至目前,已先后有10多人从海外学成归来,成为各自岗位的优秀人才。
对于企业职工思想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效,王磊颇为满意。在企业内,他充分给予青年员工以施展能力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理解和关怀,“我们允许在工作中犯5次错误而不予追究,但是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不能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二是不能犯职业道德上的错误”。近年来,一大批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青年人走上管理岗位。
王磊信奉“三个一点”的极具桃花源特色的管理理念。所谓“三个一点”,即“国有企业管理经验保留一点、外资企业管理方法学习一点、私营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一点”,企业坚持民主决策,避免一言堂。桃花源还在安徽省非公有制企业中率先成立了党支部、团组织和工会,切实发挥作用,有效激发了员工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切实提高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王磊主要从组织架构的建设与调整着手,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从合作单位选择、成本的控制,到企业内部对团队员工的激励,再到产品细节打磨、品牌塑造,到财务支持、人事布局、技术研发等等,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聚焦现代服务业定位,积极为工业园区的广大产业工人和大学城高精尖人才提供优质后勤保障服务,在涉及物业服务板块斥巨资持续改造老旧小区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使社区生活环境再获提升,将企业的转型升级有效融入合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项项生动实践中。
在王磊的悉心经营下,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下辖15家全资、控股子公司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王磊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创二代”。
2020年,王磊(中)走访小区疫情防控情况
家国情怀:彰显“桃花源”精神
2016年2月,王磊在众多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中脱颖而出,光荣当选为安徽省青年徽商商会第一届会长。自担任青商会职务以来,王磊始终坚持将服务会员作为商会立会之基,切实履职尽责。商会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把广大会员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通过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深入省内各个地市组织开展调研走访,深度参与百家民企进皖北皖西等活动,对接当地项目资源,进一步凝聚青年徽商的力量,强化责任担当,确保精准扶贫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以扎实有效的行动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有力展示了安徽省年轻一代企业家政治坚定、责任担当、朝气蓬勃、创新实践的良好风貌。
在一次次投身光彩事业过程中,王磊在思想上受到教育、精神上得到升华,为自身健康成长和企业健康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说:“党和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是一如既往的,对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关怀帮扶是始终如一的,对此我们深怀感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爱国、爱党、敬业放在首位。”
在王磊的亲自推动下,公司成立了“桃花源教育基金”,目前已资助近百名贫困少年重返校园、帮助遭遇重大疾病或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王磊还以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在精准帮扶、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财富是社会的,终究要回流到社会。”父亲这句话让王磊铭记在心,他始终坚持在发展好企业的同时,不忘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光彩事业和精准扶贫事业,多次参与老区、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贸项目考察和精准扶贫及光彩事业,足迹遍布安徽、山东、四川、甘肃、贵州、云南、新疆等省区。
默默奉献40载,花香满园公益路。40年来,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上从未间断,积极参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捐资助学、精准扶贫等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亿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
近两年,在全国人民携手共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王磊带领桃花源全体职工全力“战”疫,公司第一时间带头捐款,彰显大爱本色,集团下属物业公司全力把好社区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同时还对承租业户实施租金减免政策,对全体职工坚持一不裁员、二不降薪,工资按期全额发放,对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人员,给予双倍工资或补助补贴并公开表彰,多措并举,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
在王磊看来,“桃花源”是一种精神,是父辈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他说:“父亲对《桃花源记》里描写的理想生活情有独钟,为大家‘创造桃源般生活’是他的梦想,我更为共同实现这个美好梦想而骄傲。”不管以后企业如何发展,“桃花源”精神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已根植在企业的生命里。
实干是最美的语言。成立于1981年,如今已走过40年风雨的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民营企业,一路走来,历经时代巨变,潮起潮落,桃花源工贸集团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集餐饮服务、商品贸易、金融信贷、地产开发、文化传媒、物业管理、装饰园林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
放眼未来,王磊将带领集团继续秉承创新发展理念,以实业报国为己任,矢志不渝,不忘初心,为筑梦桃花源不懈奋斗。(席昱梅)
人物小传——
王磊,1979年7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职称,现任安徽桃花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执行董事。现为全国工商联执委、全国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彩会理事,安徽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安徽省工商联执委、安徽省光彩会副会长、安徽省青年徽商商会监事会主席、合肥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合肥市总商会副会长等。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安徽省光彩事业奖章、安徽省非公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肥西县拔尖人才等荣誉。
人物语录——
★比黄金更重要的,是口碑。
★企业的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
★大国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发展和个人进步至关重要。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满头大汗,满手老茧,换来满园芬芳。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有才无德干坏事,有德无才干不成事,德才兼备干好事。
★做企业,首先要把职工当成家庭的成员看待,切实关心职工。
★“三个一点”特色管理——国有企业管理经验保留一点、外资企业的管理方法学习一点、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一点。
★企业不是一家之产、一己之财,财富是社会的,终究要回流到社会。
企业简介——
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创建于1984年,总部坐落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集餐饮服务、商品贸易、金融信贷、地产开发、文化传媒、园林花卉、物业管理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下辖15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并设有党支部、团委、工会等组织,现有员工近500人。
多年来,集团始终秉承“创造桃源般生活”的企业愿景,不断激活老字号特色魅力,以高品位和高质量的服务回报社会,在涉足领域均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成为稳健经营、多元化发展的优秀典范,并在公益慈善、希望工程、光彩事业上累计投入近亿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良好口碑。
40载寒暑,风雨兼程,桃花源工贸集团全体职工始终以自强不息之心,矢志不渝之志,精益求精之行,诚信守诺之为,顽强拼搏,实干兴企,成为江淮大地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全国质量服务信得过单位”“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安徽省诚信单位”等部、省、市县级颁发的荣誉奖项近千项,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本文照片均由桃花源工贸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