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亮:对中国企业的格局、使命、路径的思考和实践

2021年09月25日09:46来源:中华工商网

  第四届中国企业论坛23日至24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政、企、学、媒等领域的与会嘉宾就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企业的发展惟有以变求新,才能适应并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24日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的使命与路径,是中国企业家要认真思考、并不断付诸于实践的一个宏大命题。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对中国企业的格局、使命、路径的思考和实践

  ——在第四届中国企业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中国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的使命与路径,是中国企业家要认真思考、并不断付诸于实践的一个宏大命题。简言之,“使命”就是“必须做”,是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路径”就是“怎样做”,是企业家在多项选择中,不断做出正确抉择的过程。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立足于高科技制造业的工作实践,与大家分享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变字当头,以变求新,企业发展格局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企业,当下正处于为国家新发展格局“蓄势发力”的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一大一小的两种格局:一是,国家有国家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大格局;一是,企业有企业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小格局。这两种发展格局虽然有大小之分,但却是互相兼容、互促互进的。作为企业家,首先要记住的是一条铁律,也是一条规矩,那就是大格局要管小格局,小格局要主动服务于大格局。

  这就是说,任何企业的发展新格局,都有一个如何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的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融入”的话,那就是一个“变”字!企业的发展格局,惟有以变求新,才能适应并融入国家的新发展格局。

  因为中国企业要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了并轨同行的历史性交叉。无论从国际市场的大环境看,还是从国内市场的内循环看,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挑战在变,面临的市场机遇在变,企业承担的使命也在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守着老坛子过日子,不仅要落后于人,还会被市场无情淘汰。特别是我们做实体经济的,更要细细领会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变字当头,紧紧跟上,勇闯新路。

  这些年,我联系、调研的民营企业比较多。我发现,凡是发展稳健、成长性高的企业,无一不是企业的发展格局与国家新发展格局高度融合,同步前行的。凡是发展步子不快,甚至困难重重的企业,问题往往就出在企业发展格局没有创新精神,没有融入国家的新发展格局,跟不上趟,不同步,甚至偏离了大道。

  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新发展格局的抓手是什么呢?我认为,一是企业要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如果不在发展生产上闯出新路,企业就很难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无法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二是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要敏锐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三是企业要坚持绿色发展,要敢于壮士断腕,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绿色低碳的转型。四是企业要坚持高科技“落地”的行动导向,要看清未来大势,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追求健康的经济效益。路在脚下,迈开大步走,才有实际意义。

  我在这方面有着切身的体会。奥盛集团“一树四翼”的制造产业,在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上,有两个自测的标准:一是看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因为市场的选择是最公平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譬如奥盛的桥梁缆索,在全球桥梁缆索市场的份额,占比就达到了50%左右。二是看产业的科技化程度,是不是比国内外同行领先了一步。只有掌控了领先的核心科技,企业的发展才拥有未来。譬如奥盛的介入医疗器械,无论是投入市场的LACbes左心耳封堵器,还是正处于不同临床阶段的二尖瓣修复系统及脉冲电场房颤消融系统等,都应用了赶超国际一流水平的新材料、新工艺。我们相信,新材料、新工艺的科技含量就是未来市场的制胜法宝。

  企业“变字当头,以变求新”的最大障碍,往往不在于外部因素,而在于内部因素,最大的“敌人”就是企业团队的认知“天花板”。只有征服自己头脑中的目光短视、得过且过的心理障碍,创新创业永远在路上,企业才能焕发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面貌,拥抱并融入新时代的新发展格局。

 

  二、承担使命,敢于亮剑,肩负起繁荣新时代经济的重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在加速演进,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面临的风险挑战,一样在明显增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就是使命感!使命是“必须要干的事情”,是“躲不开”也“绕不过”的。“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前人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所表露的崇高使命感,一直鼓舞着炎黄子孙的后来者。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中国企业家也要像史上的先贤们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信邪、不怕鬼,有风骨,有胆魄,敢于亮剑,有敢打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潮起潮落间,国际上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正未有穷期。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是没有“太平日子”可过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

  现在,中国企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在发展企业经济上,决不打退堂鼓,敢于做开路先锋,自觉把企业的前途与民族的使命捆绑在一起。国家兴、民族兴,企业肯定也“兴”在其中了!

 

  三、瞄准未来市场,科技创新落在实处,是中国企业进步的必然路径

 

  做任何事情,路径的选择总是置顶的。企业的发展,更是依赖路径的正确。发展路径对了,企业发展就一路顺风;发展路径错了,企业发展就步履艰难。

  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是正确的呢?以我的思路看来,最能催生出先进生产力能量的路径,就是科技创新之路。唯有科技创新的力量,才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催生消费市场的新需求,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上,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2030年要碳达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别看还有1040年的时间,其实留给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错过宝贵的时间窗口,这才是真正的时代大考。

  在工业化时代,企业的生产扩容与碳排放强度的增加,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要逆转这个现象,就一定要依靠科技创新。现实中的无数案例已经证明,企业凡是在减排上止步不前的,或者没有大改观的,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把科技创新放在置顶的位置,没有把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真正落地。因此,企业家的眼光要与国家发展战略同步,惟有超前领跑市场者,才是胜者!

  我举个例子来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工业领域的减排任务很重,因为它是我国碳排的第二大来源。其中,钢铁行业的排放占工业领域的40%左右,是工业减排的重中之重。与传统高炉、转炉的长流程炼钢相比,电炉冶炼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但是,目前我国的电炉冶炼量仅占10%左右,国家计划在2025年把这一比例提升至15%,力争达到20%。这个过程中,有一项新产品、新技术值得全面推广,那就是高温超导电缆系统。

  奥盛集团产研院的同事们算过一笔账:以年产量100万吨的电炉炼钢厂为例,用超导电缆替代传统变电系统的话,在碳排减少上,每年至少可以减少1万吨至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上海一万个家庭年用电量的碳排。宝武集团使用超导电缆的电炉,已经实现了3年多的稳定运营,在全球的电力减排科技中,已具有引领性和超前性,也给我国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超导科技是世界上公认的难度最大的顶级前沿新科技,它不仅符合“十四五”规划所要求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的要求,“内需”的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目前,世界上第一条超公里级的商业化示范段,已经在上海徐汇区的核心地段开工建设。这儿的地下管线交叉纵横,就像是一张密密麻麻照片的蜘蛛网。超导电缆穿行其间,虽然只占用传统电缆九分之一的空间,但要在原有的管线密网中穿行,最大落差处竟然有8米之高。超导电缆若不是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结晶,真没本事钻进上海的城市地下“迷宫”。

  这项示范工程,将全程排管敷设1回三相统包高温超导电缆为电网进行供电,额定电压35kV,额定电流2200A,长度1.2公里,实现对现有435千伏常规电缆的替代。目前,工程所需的超导电缆、超导终端、中间接头、制冷及监控等全套系统,已由奥盛集团旗下的国际超导公司生产完成,并全面进入超导电缆的敷设及系统集成,近期将实现送电。

  从创新科技的标准看,这个项目的线路长度、载流量和应用场景等多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标准,是全球最新的损耗低、容量大、体积小、无污染的高温超导输电技术。这项落实上海市政府和国家电网开展科技产业战略合作的重要工程,将系统验证高温超导电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一步支撑我国大城市的电网发展,对未来高温超导输电技术的产业化,也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

  时下的中国,正在从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起点上,向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挺进。全球经济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困惑。站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中国企业在迈向未来的征途上,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并用自身的确定性,在“格局、使命、路径”上,给世界一个明确的回答。

 

(责任编辑 迟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