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飞机集团董事长田刚印:以“硬核”创新重划低空经纬

2025年07月11日11:2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低空经济'由中国首创和首倡,中国的第一就是世界的第一。因此,我们不仅要盯着国内的市场,也要盯着国外的市场;不仅要参与国内的竞争,也要参与国际的竞争。"在第七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大会的现场,联合飞机集团董事长田刚印满怀豪情地说。

  从2007年怀揣着4万元积蓄的北理工毕业生,到2025年手握全国首张无人机适航证的行业先行者,田刚印见证了中国无人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近20年的创业征程,是一条以匠心为纲、以卓越为矢的创新之路。
  这是一个关于产业报国的故事--从TD220到镧影R6000,从医疗运输到灾害救援,每一次技术迭代都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这更是一个关于中国制造崛起的故事--在低空经济的万亿蓝海中,中国企业正以自主创新为桨,驭风破浪,书写着新时代的工业篇章。
 
  破壁:
  在技术无人区点亮"中国心"
  2007年,刚刚毕业的田刚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他刚经历求职挫败,为婚宴筹备的资金仅剩4万元。这位出身江苏盐城医生世家的青年,却毅然将全部积蓄投向在当时被视为"科幻领域"的无人机研发中。
  田刚印对飞行领域的选择来自于从小的热爱。2001年高考,他如愿考取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成为航模协会的骨干,因整机研发成本高昂,他便从无人机控制器入手。在北理工一间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他与同学用电子元件拼凑出第一台飞行控制器,意外获得中科院项目组29.7万元的订单,成为联合飞机最初的"造血干细胞",也成就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捧"科技火种"点燃了田刚印创业征程。凭借这笔资金,田刚印正式注册了公司,在无人机控制器领域崭露头角。然而,田刚印心之所向,是做出真正的无人机,在当时连研究院都未能攻克这项难关。田刚印只能从零起步、自主创新,光研制方案就修改了近2000次,单日试飞油费高达5000元。山穷水尽之际,北京市政府与民营基金的援手,才让联合飞机渡过难关。
  2010年,当消费级多旋翼无人机席卷市场时,田刚印选择将战略重心锁定在技术复杂度极高、国内完全空白的无人直升机领域,尤其是其"大脑"--全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团队内部激烈争论:"多旋翼技术成熟、来钱快,为何死磕直升机?"他力排众议,指着试验台上的原型机坚定回应:"重载物流需要500公斤运力,边境巡逻需8小时续航,火场侦察要抗7级乱流--这些国家刚需,只有直升机架构能实现!"
  2012年寒冬,公司账上仅剩53万元。投资人施压:"买国外飞控组装整机,马上能变现!"田刚印却宣布:"停止所有短期项目,资金全部投入飞控研发!"此后18个月,团队蜗居在昌平仓库改造的实验室。为攻克旋翼耦合振动难题,他在试飞场连续驻扎47天,仪器记录下326次失败数据。当TD220终于在内蒙古草原实现全自主起降时,控制精度达到0.1米--比国际同类产品高出3倍。
  在田刚印看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生死线,是未来商业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份在黎明前黑暗中的孤勇与坚守,让企业焕发新生。2012年,他正式创立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国首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TD220,打破西方技术封锁;2014年,联合飞机集团应运而生,自此开启全产业链深度布局之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份用生命搏来的"中国心",成为掀动千亿级工业无人机市场的支点。
 
  登峰:
  以极致创新定义飞行疆界
  田刚印的目光始终锁定在技术巅峰,然而技术突破也非一蹴而就。2021年,一架进口无人机在青藏高原5100米唐古拉山口因极寒(-40℃)失控坠毁,暴露了国际工业级无人机在极端环境作业领域的技术空白。
  田刚印率队紧急攻关,精准定位金属轴承冷缩卡滞问题。面对预计半年的改造周期,他带领团队加大创新力度,应用热力学仿真、碳陶复合轴承与主动温控技术,仅用120天便推出全球首款高原型无人直升机TD550,在极寒环境稳定飞行8小时,成功填补国际极地作业装备空白。
  技术落地的深度是田刚印关注的重点。2023年5月,在黑龙江农场,观察到传统植保无人机作业的局限后,他主导将军事级图像识别技术转化为农业应用。同年10月,搭载多光谱相机的TDA-8无人机群在河南小麦产区实现重大突破:能够实时精准识别条锈病,变量施药精度达97%,农药用量减少40%,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经济效益。
  2024年11月,珠海航展。联合飞机集团的展台上,一架白色倾转旋翼飞行器精彩亮相,成为全场焦点。田刚印亲自揭幕了这款跨时代作品--全球首款6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镧影R6000"。独特的旋翼倾转技术使得"镧影R6000"集合了直升机垂直起降与空中悬停的能力以及固定翼飞机高速巡航的优势,无需机场跑道,即可在复杂地形中自由起降,属于国际首创。其飞行性能更令人惊叹,速度、载重(2吨)、航程、飞行高度等关键性能指标数倍于传统直升机,为乘客带来"小轿车"式舒适空中体验,也意味着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镧影R6000的诞生,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点对点、远距离运输,为全球物流网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还能为个人出行提供全新的选择,就像空中的小轿车一样,灵活且高效。"田刚印介绍,"低空经济是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将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和城市格局。"
  创新的步履从未停歇。就在今年5月,新一代重载无人直升机"铂影T1400"在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震撼亮相,宣告低空经济全面迈入"吨+"级应用时代。大载重是铂影T1400的代名词。相比于电力供能,燃油驱动赋予其1.4吨惊人起飞重量,单机运力匹敌10台中端无人机。铂影T1400可以配备650千克的超大药箱(含油)或播种系统,解决传统无人机载重小、换药频繁等痛点,每小时作业超过2000亩。万亩农田一日可成,综合经济效益提升300%。
  "研发一代、应用一代、预研一代"--突破的背后,是田刚印刻入骨髓的研发"偏执"。这位工科出身的掌舵者始终笃信:自主创新,方能成就产品最硬核的底色与终极竞争力。

  筑基:
  用产业化突破叩开苍穹之门
  虽已在工业级无人机飞控系统中做到顶尖,田刚印却毅然选择坚持初心,制作航空级无人机。
  2025年3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向联合飞机集团自主研发的TD550无人直升机颁发全国首张型号合格证(TC)。这张适航证背后,是田刚印带领团队400昼夜的技术攻坚,更是其独特研发哲学的胜利--当同行追逐短期利润时,这位工科出身的掌舵者选择重走莱特兄弟之路,学习自1903年第一架飞机以来的飞行原理,开始重构知识体系。"我们公司从创业到现在没有谁因为在工程上出现问题或在技术上出现问题被批评了,然后被瞧不起或者被否定了,我们对这方面的容忍度非常高。"田刚印说,"技术容错度,决定创新天花板。"
  TC适航认证既是对技术的底层检验,也是无人机进入商业运营的核心前提。在重重技术指标的严格考验下,田刚印的研发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TD550无人直升机作为国内首个取得适航证的机型,在6500米高原实现120千克载荷投送,8级强风中稳如磐石,填补了高海拔物资运输空白。
  适航证的取得使联合飞机积累了丰富的国产无人驾驶航空器设计研发、制造和适航审定经验,也为中国低空经济的产业化进程树立了全新标杆。田刚印表示,"这张TC证不是终点,而是产业爆发的发令枪。我们将致力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无人机产业迈向新高度。"
  2020年,某国外供应商突然断供高精度倾角传感器。田刚印启动"国产化燎原计划":开放中航智飞控接口标准,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攻关MEMS芯片,扶持深圳某初创企业转型传感器生产。三年间,企业投入2.1亿元研发资金,带动17家供应链企业技术升级。如今TD系列国产化率超100%,成本降低60%,更催生出年产值30亿元的无人机专用传感器产业集群,铸就低空经济安全底座。
 
  织网:
  让创新根系深扎中国大地
  在田刚印的产业哲学中,飞机、基建、应用构成低空经济发展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他始终秉持着"创新驱动、应用引领"的理念,积极探索无人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可能性,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提供高效、安全、智能的解决方案。
  为解决当前医疗物资运输困境,联合飞机打造24小时医疗运输"空中生命线",利用无人机运送急需血液、移植器官等。2024年以来,联合飞机相继在深圳、江苏东台、湖北十堰多地部署医疗运输航线,通过Q20无人机搭载智能温控箱,实现零失效运输,全方位保障医疗物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此,田刚印表示,"利用无人机送达的不只是血液,更是生的希望。无人机飞过的天空,更是我们医疗公平的未来。"
  无人机还能够在复杂的灾害环境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如执行物资运输、灾情侦察、通信中继等任务。2023年8月,连日暴雨导致京津冀多个地区发生洪灾,TD220化身"空中基站"悬停95米高空,让失联48小时的涿鹿镇重获通讯。如今在福建林火、广西汛情中,联合飞机无人机已承担"空中119"职能,救援效率提升300%,挽救无数生命。
  随着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物流模式面临着成本高、效率低、配送范围受限等问题。田刚印敏锐地察觉到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巨大潜力及其对于偏远地区的赋能作用,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应用。在浙江安吉山区,TD550每日三架次吊运电力塔材,破解人工搬运成本高、风险大的困局;Q100农业无人机以400亩/小时效率精准播撒,农药用量降40%,被农户称为"会飞的农艺师"。
  如今,田刚印的无人机产业在我国遍地开花。哈尔滨年产万架的"一院四基地"封顶;东台投资建设的华东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也开始投产使用……
  "真正的坐标不在星空,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站在东台基地的瞭望台上,田刚印凝视着正在兴起的厂房。他始终相信:"如果没有应用,所有基础建设,所有飞机制造最后都是昙花一现。"旋翼声起,万象焕新,那钢铁之翼划过的,是一个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挺起的脊梁,是一代企业家以产业报国信念熔铸的时代航标。驭风者永不停歇,航迹所向,皆为创新的疆域。
 
(编辑 牛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