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指成拳 以诚造城

2016年08月25日14:1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方曲韵

0-2.jpg 

 

    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式拉开序幕。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从前门个体户,到大红门、大兴,再到河北永清,一路向南的温商搬迁故事,其背后正是温商们一次次抓准时代脉搏,适应京城扩张,寻求与国家战略频率共振的过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要国家战略中,酝酿着无数的商业变局和新的机会,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永清县浙商服装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坚胜无疑抓住了这一机遇。

    “只比别人早迈出了一步”
 
    卢坚胜的传奇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年仅十来岁的卢坚胜千里迢迢赴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在1989年浙江省散打比赛中一举夺冠后,武术更成了他的谋生之计。他在乐清办起了西联武校,广招弟子。仅四五年,前来习武的学生就达到了1000多人,他教授的学生也频频代表乐清市参加比赛,拿下不少荣誉。
 
    199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卢坚胜加入了北上经商大军,来到北京丰台区南苑乡大红门村,此地正是著名的“浙江村”。当时的“浙江村人”,租一间民房,摆两三台缝纫机便是服装加工厂;拉一麻袋衣服,路边一蹲,便是流动的“服装市场”。大红门附近温州老乡们的缝纫机彻夜响个不停,生意开展得如火如荼,流动的“服装市场”规模也在急剧地扩大中。然而,如何管理日益增多的游商、破解交通拥堵等衍生问题成了大红门街道办事处干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此时,距离“北京浙商第一人”卢必泽进京经商已有10年。之于北京,卢坚胜是一个晚到者,而他却总在想法上、行动上比别人早一步。他看到了大红门街道办事处干部的“苦恼”,决定主动出击。他找到大红门街道办事处的干部,表示愿意管起这些“路边摊”。1996年,卢坚胜很顺利地租下了几十亩的菜地,平整好土地,搭上简易棚,一个服装早市就出炉了,长期打游击战的零售商们都被集中到了这个早市中。卢坚胜借此完成了人生第一桶金的积累,从此,也与“做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卢坚胜来说,京都轻纺城才是他做成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卢坚胜介绍,当时,大红门地区聚集着上千多家的服装加工企业,但却只有街边零散分布的几家面料店,不少服装加工企业不得不南北上千公里地来回跑,从绍兴的柯桥、广州一带进货,每天的量非常大。
 
    “为何不在大红门也开设一个面料专业市场呢?”1997年,卢坚胜将在逛街中闪现的想法当即付诸行动。他亲赴浙江绍兴,用20多天的时间逛遍了绍兴柯桥地区所有面料批发市场,与众多面料生产厂家建立了合作。回到北京后,仅半年时间,一个大型的、北方版的“绍兴轻纺城”复制成功,那就是京都轻纺城。
 
    如今,京都轻纺城已改名为大红门纺织品批发市场,在全国已是颇有知名度的专业纺织品市场,在规模上仅次于绍兴中国轻纺城。
 
    2000年初,北京“浙江村”红及全国,此时,不少商家也想来分一杯羹,湖北一国有企业也千里迢迢在“浙江村”的中心建起了“城南城”服装批发市场。然而此时小小的大红门地区,已经聚集了京都轻纺城、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天海、新世纪等10多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城南城已难从服装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然而转型后的城南城也因为团队管理的问题,门庭一再冷落。“城南城”成了商家眼中的“城‘难’城”。卢坚胜却偏不信邪,大胆接手了城南城,将其改造成了小商品市场,取名丹陛华。而此次,他轻松移植了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模式。此后,丹陛华天天人潮涌动,日客流量最高达30多万人次,是目前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小商品批发基地。
 
    回想起初到北京时的选择与胆识,卢坚胜则说:“我们只比别人早迈出了一步。”
 
    “找一个属于浙商自己的地方”
 
    2009年11月,北京启动《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投资2900亿元,用于城南的产业调整、民生改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并定位于高端产业,原有的服装加工业将面临搬迁和改造。
 
    2011年4月,大兴的一场大火加速了“南城计划”的推进,也加剧了在京经商的乐清人的焦虑。当时,大兴区政府认为违章建筑非法出租和非法经营是酿成灾难的深层次原因。按照部署,要求租用村民宅基地的家庭作坊必须清理出去。不少乐清人的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市场洗牌是残酷的,在没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作坊式的服装业,等于是一直在没有地基的空间里行走。”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卢坚胜在2009年“城南计划”启动时便已开始为千千万万的“浙江村人”寻求出路。
 
    “当时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现在浙江村的服装企业规模已经做大了,原有的地方承载不下;二是由于现在北京城市的发展,南城大开发给他们带来了不方便,很多服装企业用房面临着搬迁和拆迁;三是他们需要一个长期发展、属于自己的地方。”于是,在浙江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北京浙江企业商会领导的提议和支持下,卢坚胜为浙江老乡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2009年底,他和几个商会的朋友考察调研了北京周边可承载新商城的地方,最终敲定了河北永清。
 
    卢坚胜认为,永清地处京津冀经济圈腹地,北京大七环产业转移带上,傍依京台高速,北临首都国际机场,南接建设中的新机场,其独特的区位、环境优势,都将成为北京商户的首选之地。
 
    位置选好后,乐清人的雷厉风行更是展露无遗。当年年底,浙商服装新城投资有限公司就与永清县台湾工业新城达成协议,合作建设浙商服装新城项目。2010年9月13日,永清国际服装城项目破土动工,规划占地2万亩。其中,浙商服装城规划占地5000亩,预算吸纳服装生产企业1000家左右。此外,还有占地为5000亩的永清国际商贸中心,位于京台高速永清北曹家务出口,该区享受北京新机场“五纵两横”交通主干路网优势,将打造实体+互联网的创新性服装商贸电子商务平台和服装产业大数据分析交易中心,着力成为引领全国的服装产业升级转型先锋之地。
 
    “浙商服装新城和永清国际商贸中心不仅契合了北京南城崛起计划的启动实施,更是顺应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和浙商服装产业外移的愿望,提供给这些浙商一个坚实的产业平台,也是我多年的梦想。”卢坚胜说。
 
    “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
 
    如今,在距北京市南四环50公里的地方,永清国际商贸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卢坚胜的规划版图中,永清国际商贸中心不是在永清复制一个大红门。
 
    “未来的永清,我们希望打造成一个以服装闻名于亚洲的服装之都。”这是卢坚胜的愿景,也是当地政府的期待。永清县政府领导每周开一次协调会解决项目进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该项目也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
 
    从被“驱赶”到被“争抢”,从四处搬迁到拥有一片属于浙商发展的热土;从自发形成的北京浙江村,到有规划、有完备配套设施的商业城;从做大自己的企业到为浙商找家,再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一路,浙商们走了近30年,终于在以卢坚胜为代表的“温二代”服装人手上得到了实现。下一步要怎么走?卢坚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做平台、做文化。
 
    “说起服装之都,现在大家会想到米兰、东京、巴黎。但在唐朝,是中国引领了全世界的服装潮流,即使到现在,东亚地区有的国家仍然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礼服,可见唐朝时期我国服装文化影响之深远。悠久的服装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人传承,我们的服装文化建立需要合适的土壤。”卢坚胜说。
 
    中国并不缺乏和服装产业相关的知名城市。“比如提到皮衣,大家会想到海宁;提到面料,会想到柯桥;提到小商品,会想到义乌。这些城市都因为一个产业而闻名,永清如何和它们区分开来?”在卢坚胜的规划版图中,打造互联网+传统批发新模式,将实体店作为展示平台,集合面料研发、时尚发布、服装产业配套、物流中心等都是永清国际商贸中心需要承载的重要功能。
 
    “从目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批发市场的形式将会成为历史,未来的大宗交易基本通过互联网平台完成。以原材料或服装工厂为起点,推动专业市场的数据化,打造前瞻性销售模式,实现从商家与客户的原始交易转变为互联网交易,轻松便捷,节约时间成本。所以完整的产业链、清晰的文化定位加上互联网思维才能形成永清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这位从浙江乐清大界村走出来的企业家,他的目标已不是企业,而是社会。他的情怀已不停留在发家致富,而要回报社会。
 
    在距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乐清市大界村,有陪伴了卢坚胜二十多年的山山水水,他的“亚洲服装之都”梦想也就是从这里出发。在这里,除了拥有8个公司的董事长等耀眼的身份外,卢坚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乐清市慈善总会石帆分会名誉会长。
 
    沿着狮子岭健身山道拾级而上,能一览大界村的美景。这条健身山道是卢坚胜和几个儿时的玩伴出资建设的,他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人能爬上山顶,领略狮子山的风采。“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家乡,用我们有限的资源回报家乡。”
 
    只有多回望来路,才更勇奔前途。家乡不仅是卢坚胜为人气脉的源泉,更是他做事灵感的天庭。多年来的重阳节那天,卢坚胜总要组织起关爱留守老人活动,亲手做热乎乎的饭菜陪伴老人过节。卢坚胜说:“即便再忙碌,我们也要适当地停下脚步回头望望我们的家乡,陪陪我们的家人。不管我们走多远的路,做多大的事业,都不能忘记我们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