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外资银行“狼来了”

2019年01月07日14:00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吴学安

  近两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发声,外资银行准入和业务限制得到放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近一年来,监管部门不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例如废止《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对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作单独规定,中外资适用统一的市场准入和行政许可办法。

  近年来,外资银行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已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外资银行主动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主要是根据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运营的实际情况,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为外资银行设立运营提供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

  金融业对外开放再进一步,2018年11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27日。此次银保监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共作出18条修改。从修改内容看,主要是对外资银行业务进一步规范,其中包括银保监会对直接监管的外资银行承担监管主体责任、外国银行分行完成清算后,应当在提取合格资产5日前向所在地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报告等要求。

  外资银行进军国内金融市场,对于国内同行来说,似乎有点“狼来了”的味道,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表面上看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00万元存款的高大门槛,毕竟不是普通工薪族所能迈过的“门槛”。尽管从目前看,国内银行占着地域和人情的优势,但也不能空等到外资银行“狼来了”;而外资银行更不是等闲之辈,自然是有自已“招财进宝”的高招。中国建设银行此前一份研究报告称,外资银行的优势可归纳为国际信誉优良、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创新能力卓著、优秀人才众多、科技手段先进以及服务方式完善。外资银行有明确的定位和强大的创造力,对进入的任何一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市场战略。

  在社会分工越发精细、人群划分越发有序的今天,贴心式的服务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厌倦。扩大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对于消费者是一个利好,虽然目前还不是全体消费者,所以我们暂且认为外资银行是贵族银行,但随着外资银行“平民化”色彩逐渐浓厚,尤其是外资银行在服务客户方面屡出“妙招”,相信凭着口口相传的效应,许多客户就能与富人一样享受“上帝”待遇。假以时日,外资银行高大的门槛会逐渐降低,比如存款高“门槛”逐渐降低,或者国内新生高端客户积极投入进来的时候,国内金融业竞争无疑将进入短兵相接态势。

  中国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说过:“我们面对的这些国际化大银行不仅是摆摊设点,提篮叫卖,而且有全球化的网络和我们无法相比的制度优势、管理优势,欧美银行的资产收益是我们的8-10倍。”不过,最后他还是为中国的银行业鼓劲:“中资银行植根于中国,有着对本土市场的深刻认识、架构完善的服务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我们长期以来在民众心目中建立的信用和文化认同,并不会在短期内被外资银行取代。”应该说,这种信心和底气有待在未来的竞争中检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外资银行的积极作用,促进国内外金融业在资金、技术、产品和管理方面进一步融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我国银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总之,外资银行的综合竞争优势是不可回避的。随着国家对外资银行主动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在确保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为外资银行设立运营提供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中国银行业无论在治理结构、管理水平,还是市场竞争能力上都面临新的挑战。金融业作为最后一个全面开放的市场,将会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未来会有更多的好戏连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话于360行皆宜,只是在外资银行开始“磨刀霍霍”时,中资银行“利其器”的决心与手段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责任编辑: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