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蓝海”亟待突破盈利瓶颈

2019年05月14日11:59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何翠云

  近日,母亲节的到来引发人们对老年人口群体与养老产业的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18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7.88%,近2.5亿人;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4%,约有1.68亿人。近日由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预计到2020年小康社会之时,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所占比重将达到18%,甚至更高。老龄化加速,无疑加大养老产业市场缺口。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但GDP占比尚不足10%,预计到202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总规模或将膨胀至7.7万亿,到2030年将达到22.3万亿元。可见,养老产业是刚需,市场需求巨大。

  养老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也吸引众多企业“掘金”。近年来,“掘金”养老产业的上市公司增多,从企业类型来看,房地产、软件信息、医药、金融保险类等上市公司较多涉足养老相关产业,如包括与养老相关的医院、护理、康复、保健、康乐、餐饮等。据有关数据,房地产企业在A股上市公司中涉足养老产业占比最大。如凤凰股份战略转型养老地产,万科布局170余个养老项目,保利全产业链切入养老产业。据有消息透露,中国人寿百亿资本注入康养产业。

  近年来养老产业扶持政策持续不断,吸引各路资金进入。但进军养老产业这片蓝海,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当前养老产业盈利难,亟待突破多重困境,如普遍面临着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商业模式不成熟、利润薄盈利难等困境。有数据显示,全国养老机构50%持平,30%亏损,20%略有盈利。

  据对北京市460所养老机构的调查显示,在2016年北京养老机构中,盈利的只占了4%,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亏损占32.6%,严重亏损30.7%。在有盈利的17家机构中,事业单位6家,民办非企业11家,企业为0家。

  有分析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老年人的有效需求不足,二是政府大量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用于扶持一些经营困难的机构或企业,而不是真正地用于对老年人养老的支持上。

  的确,养老产业市场看似巨大,但老年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一直难以刺激,具体到养老的有效需求更是难尽人意。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策略是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服务,3%机构养老。以机构养老为例,当前养老机构运营成本高与老人支付能力低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即养老机构的床位费、伙食费、护理费的收费与城市居民的收入相比是高的,老人的退休金难以支撑他们住进养老院。笔者认为,老年人的养老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说是看似蓝海的养老产业难以蓬勃发展的最为根本原因。

  当然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或社区养老,其根本问题一方面在于市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市场供给。面临着供给严重不足的养老市场,但养老机构等却面临着盈利的困境,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

  以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只有1.3%户籍老人住在养老机构,主要原因并非养老机构床位“一床难求”,而是老人支付能力有限。专家认为,如果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扶持主要集中于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里少数的老年人,那养老产业是很难兴旺起来。专家呼吁,当前迫切需要建立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的制度。事实上,我国退休养老制度主要是针对城市人口,如果城市退休居民养老支付能力不足,养老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广大的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支付能力更是有限。目前我国已正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大,养老市场等银发市场本来应是朝阳产业,但老人养老等消费的有效支付能力不足,养老有效需求的制约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是养老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当然从微观来说,具体到企业“抢滩”养老产业,破解盈利难题,如何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如何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降低成本与价格,追求有效供给,是企业发展的策略问题,需从长计议。可以说,养老行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深耕的行业,短期暴利的观点并不可行。

  据测算,到2050年中国老年市场规模将达48.52万亿元,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1.95万亿元,预计老年市场和养老产业分别将以9.74%和11.48%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面对着这么庞大的养老产业与市场,从宏观产业来说,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有效支付能力、建立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的制度,仍然是非常关键的。

 

(责任编辑 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