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须多措并举

2019年06月11日15:52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姜珊

  近日,主要投向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国内重点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北京首支硬科技基金正式落地。据悉,北京硬科技基金主要面向下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关注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项目。

  无独有偶,本月初,据北京市政府官网消息,《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近期向社会征求意见。该《条例》明确不仅规定科研完成人可以自行实施成果转化,还界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标准,提出科技成果转让奖励不低于转让净收入的70%。
  这两个利好政策无疑是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大创举,不仅给北京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打下了一剂强心针,也为全国其他省市强化科技创新、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发挥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当前,国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要把握好这一历史大变局的趋势和重大机遇,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历史的发展证明,谁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持久的领先优势。而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华为事件更是让我们清晰地明白科学技术如此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福祉。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世界、一个产业要实现持续发展、一个企业要保持国际竞争力,它必须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样才不会“卡脖子”,处处受制于人。在这一层面,科学技术无疑是国之重器。
  然而,科技创新成果要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绝不能仅仅体现在经费中、发表在论文中,而是要被使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科技创新包括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商用三个阶段,涉及多个主体。笔者认为要加速科技创新需要充分调动创新各方的积极性,构建全阶段的政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在科技攻关阶段,要提升基础研究研发投入,以机制调整为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科技发展依赖于坚实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能催生出高新技术,甚至颠覆性技术,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在信息通信、高端装备、航空航天、工业基础材料等关键领域和产业上的一些短板或多或少与我国基础研究不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有关。基础研究要发展,根本在于要改变科研经费使用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科研人员从“论文至上”“结果导向”的繁重考核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把精力投入到发明创造之中。
  其次,在科技转化阶段,要建立产学研长效沟通和反馈渠道,把产业需求和企业应用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是经济社会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接收方和科技创新成果实践者。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中,科研人员要实现成果的转化,需要长期融入企业,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答疑解惑,与企业和企业家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
  最后,在科技商用阶段,要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营商和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服务,加大鼓励企业创新财税政策的落实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支持。(责任编辑 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