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质与量关系 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03日10:21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并且对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部署。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宏大任务,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也被赋予广泛深刻的含义和标准。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深刻变革,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追求质量、效益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当下,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次,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这就为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数量累积,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宗旨,比如经济发展要落实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比如充分保障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要通过发展解决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成果总量的同时,解决诸如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等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一道复杂方程式的求解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实践探求多方面的答案,比如如何科学把握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量的合理增长是质的提升的基础,但质的提升则决定量的最终价值。我国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告别以往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时代,物质供给全面丰富,无论生活资料或者生产资料,其供给数量都进入了相对稳定阶段。高质量发展理念产生于这个背景,自然是恰当其时的正确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先有量的满足,然后才能谋划质的提高。发展不是静止的,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的新需求,使发展的量的指标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一时平衡很快会被新需求打破。因此两者的关系和次序并不是谁先谁后,而是要因时因地分清轻重缓急,尤其是要立足长远、面向全局思考和把握彼此关系。在这方面,以往的发展历程中多有成功经验,但也不乏教训,比如“先污染后治理”的逻辑,就被证明其后治理的代价更高,因此今后要避免走弯路,要在科学把握质和量关系方面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经济与社会、区域、产业、企业的关系,要把握生产与消费、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等诸多关系。既要追求全面发展,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先行实践,又要有整体跟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点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一定能够再接再厉将高质量发展任务推向新阶段、迈进新境界、结成新果实,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李富永)

 

  (编辑 颜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