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家当地自行车修理铺到全球顶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萧山宁围一个84平方米的平房到第一家向美国汽车主机厂销售汽车零部件的中国公司,万向集团在鲁家父子的手中发展壮大,在自主式研发、国际化运作的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这份淬炼了无数心血的产业在钱塘江的荒滩上生根,经过改革开放的大浪淘沙安如磐石,到了2017年传承到鲁伟鼎手中,愈加熠熠生辉。
在鲁伟鼎正式继承帅印之前,万向就已经久负盛名,对于五年前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就任一事,他坦言更多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恐惧感,称“不能让万向有一点损失”。但事实上,不论是25年扎根万向做出的一系列创举,还是正式接班以来的这五年对中国汽车业发展作出的贡献,都赢得业内外人士发自内心的认可。他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实至名归。
总书记口中的“创二代”
1992年,21岁的鲁伟鼎从新加坡回国,担任万向集团总经理助理,2年后就升任为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执行董事、CEO,2017年父亲鲁冠球去世后正式掌舵万向集团。他的人生轨迹乍一看是典型的“富二代”路径,含着金钥匙出生在鼎鼎有名的家族中,在万众瞩目下被宠爱有加,一路顺风顺水长大,较之他们的父辈,缺乏时代和岁月的坎坷磨砺。
但相比于大众眼中充满传奇色彩和难担重任的“富二代”形象,鲁伟鼎身上多了一种不断锐意创新的实干家精神。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民企座谈会时说,“鲁冠球同志是民营企业中的改革先锋,那一批人里头做到现在仍然蓬勃发展的,万向比较典型。培养后代上也做得很好,这叫‘创二代’嘛。”
这种创造性在他21岁那年便有所展现,那时的鲁伟鼎正意气风发,进入集团轮岗。为了平息公司里少壮派与老臣子的冲突,他模仿世界上许多大企业,成立了4大事业部重组万向,任命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事业部总经理。尽管这种管理模式现在早已司空见惯,但对当时销售额仅为7亿元的集团而言却是一次极其新鲜且大胆的尝试。
后来,鲁伟鼎又先后赴美国、新加坡留学并在清华大学进修,1999年再度回归家族企业任总裁一职。此时的他敢闯敢拼,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独到的见解,父亲对于鲁伟鼎提出的决策只执行否决权,这也给了他极高的自由度和实战机会。
但父亲鲁冠球并未有直接让鲁伟鼎接班之意。1999年6月14日,鲁冠球向全公司下发了他选用接班人的标准,“有德有才可三顾茅庐,有德无才要多加教育,无德有才后患无穷,无德无才自食其力”,这也成为了鲁伟鼎后来正式接手万向后所秉承的用人之道。此外父亲公开表示“以后有能力超过鲁伟鼎的优秀人才,也是可以改变的嘛”,这给鲁伟鼎增加了一种亲切而厚重的压力。
鲁伟鼎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也顶住了千万双眼睛的注视,经历了长达25年的历练,他交出了让父亲满意的答卷。
在鲁伟鼎的带领下,万向集团于2013年和2014年先后收购了美国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和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Fisker汽车公司。他提到,万向不是为了动力电池收购,而是要转向控制系统、储能系统,最后进入能源系统,给整车配套全控制系统作准备。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创办企业的初心,没有忘记那个造车梦。
在北美生产的汽车中,每两辆就有一辆用上万向的产品,但鲁伟鼎并不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整车生产前行。“虽然我们是从生产汽车零部件起步的,但是中国的汽车工业从零部件制造向整车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国有这么大的汽车市场,这个巨大的市场将对世界汽车工业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鲁伟鼎说。
2017年,万向在美国加州研发制造的卡玛车终于正式交付使用,在美国的十四个经销点面向全球销售。
造出一辆车,是完成一个梦,一个家族的梦,也是一个时代的梦。鲁伟鼎面临的已经不再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如何持续优势、“从有到久”的问题,围绕技术和资本密集的趋势推动技术创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这将是他新的挑战。
除了造车主业,鲁伟鼎对金融领域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天赋,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上市筹备中,他就充当主力军,在资本市场上大展宏图。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公司业务领域的延伸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布局金融业务板块。
鲁伟鼎很早就提出要打开股本之门,引进投资者,将总部改成股份公司,并通过控股和参股等方式对行业内从事保险、第三方支付、信托、金融数据服务、区块链等业务的企业进行投资,形成了如今的多元化业务格局。2002年他组建浙江省第一家财务公司“万向财务”,先后入股民生人寿保险、浙商银行等多家公司。
到2017年正式交接时,鲁伟鼎已然蜕变成一位高瞻远瞩、宠辱不惊的实业家。众人看来,他不仅是依托万向帝国留下的庞大资源的继承人,更是通过努力实实在在地创造出了一番新天地的开拓者。
用十年造一座城
当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速度震惊世界时,环境和能源问题也不可避免地纷至沓来。鲁伟鼎和父亲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本着企业创新、转型的自我调整意识,和对人类生存、生活的责任感,于1999年开始布局清洁能源,启动了多项电池和电动汽车计划,累计投入近百亿元,潜心钻研,扎实积累。
万向两代人,默契地秉承着共同的理念,向着新能源产业的目标奋斗。
选择进军清洁能源赛道的鲁伟鼎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科技人才要素的不确定性。父亲曾说“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鲁伟鼎便想,能否建立一个基点,以产业集聚人才。经过执着探索,万向清洁能源的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造新能源汽车,建“万向创新聚能城”,这个前无古人的想法就此萌生。
父亲离世后,鲁伟鼎开始思考万向未来着重发展的方向,反复思忖后觉得聚能城是有意义的项目,是能够让万向稳定发展的项目,是符合未来趋势的项目,于是决定大刀阔斧地全力推进,“奋斗十年添座城”。
有别于传统房地产开发或工业园区建设,在鲁伟鼎心中,这座城是聚合科学家、创新者、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平台,是人才和能量迸发的火炉,也是能够产生更多“传世之作”的圣地。
鲁伟鼎表示,万向将打造一座绿色集约、智慧共享的“未来之城”,以“理工类应用研究机构”建设作为创新的源动力,构建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成为一个承载创新创业的物理空间和工业互联网的数字空间。
鲁伟鼎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道到:“家父一生做的有意义的事,是创建了万向,留下了鲁冠球精神。我要做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建好万向创新聚能城,留下奋斗的足迹。”
《万向创新聚能城发展规划》在2019年正式获批后得到了社区和政府支持,目前,万向创新聚能城已经进入6号制造基地的冲刺阶段,3-A重点厂房生产整线已全部打通,电芯二期项目方案也获批并积极深化设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项项繁难的首创将变成一个个确定的现实。
智者不袭常。鲁伟鼎不仅拥有着对新技术的敏感和远见,以敢为人先的商业魄力带领着万向不断创新,还怀揣着一家顶尖企业回馈社会的使命和责任。
家族善心的传承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春风,万向实现了蓬勃发展,也在实践中探索共同富裕的理念,鲁伟鼎曾表示,“持续做慈善,在人们心中种下一颗慈善的‘种子’,让人们心生向往,到一定阶段,人人都会做慈善。”
鲁伟鼎带领万向坚持以产业扶志,以经营做慈善,以教育培养希望,长期不懈努力承担社会责任。2000年,万向设立了“四个一百工程”资助项目,主要是资助100名孤儿成长,100名特困生读书,100名残疾儿童生活,100名孤老养老。2008年汶川地震后,万向“四个一百工程”提前扩展为面向全国的“四个一万工程”,处处可见倡导感恩、回馈社会的企业文化理念。
在继承父亲遗产后,鲁伟鼎投入了其持有的6亿资金创办了以父亲为名的三农扶志基金,又将万向集团公司截至2018年度的资产全部捐赠设立鲁冠球万向事业基金,公益基金的所有收益用于研发新技术、高端人才教育和支持设立理工类应用型科研机构。
在2019年发布的《胡润慈善榜》中,鲁伟鼎以49.6亿的捐赠金额登顶慈善榜,成为中国首善。
这是一项家族慈善,鲁伟鼎担任董事长,儿子鲁泽普担任慈善信托的监察人,这种继任关系不仅保障了事业接续和有效利用,随之传承下去的还有中国自古以来“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和鲁家父子代代相传的一颗善心。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鲁伟鼎注意到老百姓心理不安和医疗资源紧张,是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他说,“作为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为社会服务”,因此,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捐赠3000万元支持公益义诊行动,让更多普通人免费享受到线上医生的贴心服务。
疫情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在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下,鲁伟鼎坚持听党话、跟党走,践行“万向正向、诚信是光”,并在发展大会上公布“不裁员、不欠薪、不歇业、不减科技投入、不降建设投资”,保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小爱涓涓成细流,大爱无疆书华章。鲁伟鼎深知,只有与社会和谐共生、携手发展,与百姓共同成长、共享幸福,方能行稳致远,走向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曹原源)